“屏山三题”之戏楼、小昆仑、万全洞
发布于,AGbet亚洲 | 174个读者 | 0个评论
agbet 网页版, 屏山之麋,有万全洞焉。自非排空驭气,穿云破雾,罕得与全境相通。而九峰先生一朝得之,以为藏书之所,不亦快呼
戏楼
容美土司史料记载:“九峰(田舜年)宴客,女优恒演《桃花扇》侑酒……每宴必演《桃花扇》……”,说的就是屏山爵府的戏楼。
孔尚仁因为写出《桃花扇》而成为戏剧大师,同时也因为《桃花扇》而被罢官。就在大清王朝禁演有反清复明思想的《桃花扇》时,而在容美土司却作为待客的最高礼议。这是一个屏山文化现象,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不是容美土司只接受和容纳汉文化,而拒绝政治对文化的掺和呢?只有一个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康熙四十一年,孔尚仁回到曲阜老家,与顾彩晤谈,主要话题是《桃花扇》在“国中之国”的容美盛演之事,希望顾彩借游历之名,去容美了解这一情况。这样,顾彩以到容美探寻古桃源地的奥秘,把自己根据“孔本”改编的《南桃花扇》,也想带到容美演出。
这个故事让我坠入一种彻底的联想,文化是一个民族永恒的基座,而文化又是思想者的活水。在武陵地区惟容美土司最为强盛,这是一个根本理由。
历史的戏楼已经消失了,土家文化和文化融合的经典,就像戏楼遗址上矗立的两根石柱一样,永远向上,永远不朽。因为戏楼可以恢复,历史不能重生。石柱上,田舜年挥毫泼墨的四个大字——“山高水长”,苍劲的笔锋仍然再现当时戏楼的壮观和辉煌,字迹的雄浑博达,继续向游人诠释容美土司打开山门,引入先进文化的开放精神和一个山地民族不朽的发展理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探访,去借鉴吗?
小昆仑
小昆仑是屏山景区的一座最小孤堡。“兹山峻极比昆仑/俯视茫茫势欲吞/览胜颜开新气象/藏书别购小乾坤/按通苑奇为云锁/户逼扶桑晓日温/却笑下方徒拟议/不知何处是修门。”这是康熙十三年(1704)著名戏剧家、旅行家、诗人顾彩游历容美,在戏楼现看《桃花扇》之后登小昆仑的即兴之作。
小昆仑是中国家族文学《田氏一家言》的诞生地。容美土司六代九大诗人都是在小昆仑学习汉文化,精修诗词歌赋。硕果累累,影响深远。南明太使严守升在《田氏一家言》序中说:“容美田氏,自汉历唐,迄今千百年,风景河山,不与人间沧桑同换,集异书,产词人,与天下诸家唱和,从明嘉庆到康熙的二百年间,所获成果,这在汉族历史上也属罕见。他最后赞叹:始知世上客,不知山中人。
明弘十八年,自幼生长于战乱的田世爵袭容美宣抚。他认为:乱赋之祸,始于大义不明,必须知书识礼,同时也必须推行汉文字、汉语言。于是,小昆仑便成了土司王宫“诗书礼义”的求读之所。田世爵的开放思想,重视“以诗书严课诸男”之举,为其后容美土司“文学世家”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得不证明,一个伟大的破坏者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者。我站在小昆仑遗址,仿佛置身于一个民族的全部尊严,一个民族的全部灵魂。感受的一切,也象整个世界都在文化的浸润之中,显其更加神奇的魅力。
万全洞
从屏山下万全洞的险要,在顾彩的《容美纪游》中是这样描写的:“其路从高而下,悬崖百仞,于中凿空,规如圆月,以似巨鳌张口云雾中……”万全洞是一座洞城,洞城建筑,独具匠心。左边是醉月轩,右边是爱日亭,中间为大士阁,还有两个“藏书之所”的主题建筑。史料介绍,万全洞是容美土司的“图书馆”,除集中收藏了九大土司诗人的佳作绝唱外,还有千百卷中华典籍。洞中建城,城中有阁,阁中藏书,插架充栋。石刻田舜年(九峰)《万全洞记》,大气磅礴。屏山之麋,有万全洞焉。自非排空驭气,穿云破雾,罕得与全境相通。而九峰先生一朝得之,以为藏书之所,不亦快呼!
万全洞,见证了田舜年作为一个民族之君,奠基了洞城建筑文化,把一个民族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见证了田舜年以诗会友,以诗治国,以诗固疆的领袖风采。
我从史料上寻得了容美土司的读书之乐,感受呤诗之韵。再到万全洞觅赏月之闲,品建筑之美,从洞城的残垣断壁中,找回的不仅是一种真正属于土家建筑文化,找到的是人们厚重的向往和悲叹惋惜中远去的圣境。
万全洞还见证了容美土司灭亡的历史瞬间。最后一代土司田旻如不愿意接受雍正的“改土归流”政策决心一死以谢天下,以慰祖先,以示沉冤,1733年12月12日,自溢万全洞。游历屏山土司文化三景,我得出这样一个思考:湖北文化旅游仅“三国文化”是远远不够的,理所当然的应有“土司文化”,“三国文化”和“土司文化”构成湖北文化旅游的两翼。我相信两翼展翅腾飞,已指日可待!
对本篇文章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