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漂流闯滩:神州第一漂!恩施众信国际旅行社
agbet 网页版 > 旅游文化 > 恩施动态
agbet 网页版 > 旅游文化 > >

清江,翻卷着历史文化的浪花

发布于,AGbet亚洲 | 86个读者 | 0个评论

简介

agbet 网页版, 清江古称夷水、盐水,因"水色清照十丈,分砂石"而得名。

清江古称夷水、盐水,因"水色清照十丈,分砂石"而得名。从源头出发,穿山过峡,在群山万壑中一路奔腾东去,经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等县市,最后在宜都注入万里长江,是湖北省境内从南岸注入长江的最大支流,全长440公里,素有"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的美誉,被鄂西土家人称为自己的母亲河。

清江,一条魅力无限的河流。

任何有形的无形的和自然的人文的东西,都有其始发的源头,而源头总是诱人的,总是激发着人们探寻的欲望和热爱的激情。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利川县志》都记载说,都亭山上的龙洞湾那几股泉水,便是清江的源头。但现在也有人把齐岳山下汪营镇清江源村龙洞沟的那个出水洞当作是清江源头。这算不算错?我想其实也行,清江发源于利川境内,整个利川都是她的源头啊。

清江在利川境内120多公里的流程中,明暗相间,曲折逶迤,天造地设地形成了三明三暗、五沱七滩、四峡六洞等绝妙景观。

查阅资料,踏勘实地,走访相关人士,我终于明白,所谓三明三暗,即从源头至檀香洞明流2公里为一明,檀香洞伏流六公里至龙洞沟涌出为一暗;从龙洞沟出发,流经利中盆地,至利川城东北腾龙洞水洞洞口"卧龙吞江"处明流58公里为二明,水洞伏流8.5公里至观彩峡露出地面为二暗;在观彩峡明流1公里为三明,伏流2公里至黑洞出口为三暗。所谓五沱七滩,即谢家沱、盆沱、大盆沱、太极沱、蒋家沱和白龙滩、钓鱼滩、金鱼滩、石板滩、小步滩、两汇滩、枇杷滩。所谓四峡六洞,即三渡峡、观彩峡、毛家峡、方洞峡和檀香洞、龙洞、水洞、鲢鱼洞、响水洞、黑洞。仅看看这些名字,就不得不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心灵也会受到深深震慑。难怪有人吟出"明时澄清暗时幽,盘沱迂回水倒流"的诗句来呢!

多次探访清江源头,漫步清江河畔,凝视着从石穴岩缝间汩汩而出、源源而去的清流,我无尽的思绪却溯流而上,一次次朝着历史的方向驾云远游。

据充满神话色彩的史料记载,土家人远古祖先的一支--"故出巫蜑"的巴人,共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五姓"皆生于武落钟离山"赤黑二穴"。据考证,武落钟离山位于今天长阳县境内。当时还处于"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的"五姓",为了协调矛盾,和谐相处,共谋发展,以执剑入穴和乘坐土船而不覆的办法推选出土家人历史上第一位部落首领巴务相,后世称为廪君,民间也称向王天子。廪君这位部落首领的诞生,标志着土家先民--古代巴人由过去的原始蛮荒时代进入了氏族部落阶段。廪君从坐上首领这把交椅的头一天起,就开始思索部落,也是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为了寻求更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廪君率领部落,乘坐土船,从武落钟离山出发,沿古夷水向西迁移,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鱼盐所出"的富饶之地盐阳,在那里遇到当时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制度下的盐水女神,盐女对英武强健、志向远大的廪君产生了爱情,想方设法挽留他"共谋发展"。但为了部落的利益,廪君没有沉溺于缠绵温柔的爱河,而是在万般无奈之下,狠心用箭射杀了盐女,摆脱纠缠,毅然率部继续西进。他们所走的路线,还是逆夷水而上,一直来到一个叫"夷城"的地方才安顿下来,以此为基地,发展生产,拓展领地,"君乎夷城",并最终以夷城为策源地,建立起属于土家族先民自己的诸侯国--巴子国,后又称巴国。

"鱼盐所出"的盐阳在哪里?

"君乎夷城"的夷城在哪里?

史学界尚无定论,但大致倾向于就在今天的恩施、利川一带。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廪君率部从武落钟离山出发,沿清江西进,一直来到清江源头所在的利川,以为已是"山穷水尽",于是安顿下来,养精蓄锐,再图发展,是顺理成章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利川,清江源,一定是廪君或是廪君的继任者们的重要活动之地。清江这条从历史深处流来的河流,见证了土家先民的行踪,清江的每朵浪花都是土家族历史演进中的一个音符!

耸立在清江源头的都亭山,群峰劲拔,草木森森,山风林涛不仅歌唱着山的壮美,更是在述说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一个民族英雄的壮烈情怀。

古代巴人以夷城为基地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之后,一边开疆拓域,保家卫国,一边垦荒种粮,纺线织布,发展经济,使国力不断增强。商周时,一度形成鼎盛时期。到东周时,巴国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今天重庆、湖北、陕西等省市部分地区的南方国家。后又几经拓展,从一个弱小的国家发展到包括今天鄂、湘、渝、川、黔、陕六省大半地区的大国,其属地甚至已远及河南和江淮地区。

但同时,战争也一直伴随着巴国艰难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时代告终,战国时代开始,周王朝中央政府沦为傀儡政权,全国陷于混乱,各封国之间相互争霸,一个又一个弱小国家被吞并,强大封国的领土日益扩张。到公元前四世纪,这种混乱的局面仍在继续。在群雄并起、干戈不止的战国时代,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巴国面临着"四面楚歌"的严峻局面,东面是拥有大半个中国版图的楚国,西面是富庶的蜀国,北面是强大的秦国,只有南面的夜郎国相对弱小。巴国与邻国因为疆域、物产之争,累世征战,特别是与楚国的战争,持续了近千年。连年战乱,使艰难支撑的巴国势力大大削弱。巴国在周边国家的挤压和侵扰之下,国力日下,国土萎缩,以致发生内乱,自己都无力平定。当时巴国的东部领地已退缩到现在的利川一带,镇守东部疆域的大将军巴蔓子受朝廷之命向楚国求援,说好帮忙平定内乱之后一定重谢。楚国果然派兵"相助",使巴国内乱得以平息。当楚使前来索要作为重谢的三座城池时,巴蔓子毅然挥剑割下自己的头颅,献给楚使作为回报,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楚使无奈,捧着巴蔓子的头颅回到国内,楚怀王却被巴蔓子的忠烈义行深深感动,以上大夫的礼仪隆重地将其头颅安葬在宜都的某个地方。当时巴国的都城已设在江州(今重庆市),得知这一消息,朝野震动,巴国君王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在江州为其建造了一座衣冠冢。巴蔓子的身躯则被安葬在利川境内的都亭山上。

然而,巴将军的头颅并没有换来自己国家的安宁。此后,巴国势力更趋衰弱,国运日下,在东边楚国和北边秦国的压迫之下,被迫向西退却收缩,因而与西边的蜀国经常发生战争,致使两败俱伤,楚国趁机吞并了巴国的汉中、巫、黔中等地,巴国的属地仅剩下四川境内的东巴、西巴、南巴等"三巴"地区。

公元前316年,巴蜀再起战事,巴国君王向秦惠王告急,秦惠王派丞相张仪、大夫司马错率军从子午道进军,同年10月,消灭了蜀国。然而巴国君王没有想到的是,向秦国求援,其实也是引狼入室。秦国的军队灭蜀之后,并没有凯旋回国。秦惠王早已垂涎巴国的富庶,继取得蜀国之后,又一鼓作气拿下了巴国。因为秦国的介入,使得巴国与蜀国两个文明古国先后消逝。

历史烟云已默然远去,清江涛声却奔涌不息。清江源是一条河流的源头,也是一个山地民族的源头;清江是一条自然的河,也是一条历史的河、文化的河。

见证了一个国家兴衰和一个民族坎坷命运的清江,就这样从茫茫的远古流来,又朝无尽的未来流去,她滋润着沃野大地,哺育着两岸各族儿女,是一条流淌着恩惠与福祉的河流,因此人们称她为"有利之川",于是便有了"利川"这个名字。

行走在清江源头,赏析那一座座古朴的吊脚楼,结识那一群群质朴的土家人,常勾起我对历史的遥想,也启迪我对未来的遐思。历史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总是需要一定载体。结合利川正日益红火的旅游业的发展,我心里萌生出再造一座"夷城"的强烈愿望。

为着这个想法,我曾辗转反侧,夜难成眠。几番思考,在我的头脑里,一座气势磅礴的夷城渐渐浮现出来,并最终崛起在清江源头。接下来,我的意识和思维游走在夷城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大道、每一座建筑中、每一处场景里,一有机会就忍不住向别人述说、描绘,一谈起来就总是情绪激动,甚至有些口若悬河的架势。

在我的想法里,借旅游开发建造那样一座"夷城",既是为了保护和展示土家历史文化,又是为了推动全市的旅游业发展。旅游界有句行话: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走路。利川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藏族、畲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满族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38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6%,其中仅土家族就占38%。作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把传统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条既保护文化、又发展旅游的有效途径。作为市委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我做梦都希望能在这方面多做些文章。因此我在有关的会议和场合,总是对这方面的想法不厌其烦地津津乐道,常常弄得听的人也跟着心驰神往,情绪激动。

对本篇文章打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本文章当前得分:3.2(35 次打分)

已有0位对此文章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agbet 网页版,讨论区

留言标题

您的呢称

0条评论,显示0

吃喝玩乐在恩施

  • 土家美食
  • 手工艺品
  • 景区掠影
  • 旅游线路
  • 交通导航
  • 住宿指南
»更多精彩
恩施张关合渣

恩施张关合渣

恩施土家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兵荒马乱之年,由于粮食奇缺,合渣救下...[详情]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