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恩施”的八大生态走廊
发布于,AGbet亚洲 2011-08-20 | 466个读者 | 0个评论
agbet 网页版, 距离建设“仙居恩施”、打造八大生态走廊概念提出已一年有余,恩施市是否给人们托出了一个全新恩施,或者说正在怎么做?许多人都在关注着。

2010年,恩施市在半年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仙居恩施”,打造八大生态走廊的战略构想。在年底召开的恩施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上,又正式将建设“仙居恩施”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建设“仙居恩施”,打造八大生态走廊作为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性任务载入了恩施市的发展史册。
而今,距离建设“仙居恩施”、打造八大生态走廊概念提出已一年有余,恩施市是否给人们托出了一个全新恩施,或者说正在怎么做?许多人都在关注着。
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上的特色民居。(记者 伍功勋 摄)
“十一五”期末,恩施市生产总值已达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1.2:37.7:41.1。实现财政总收入9.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2亿元,分别增长25.6%、25%。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1家,产值过亿元企业总数达到11家。
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块头不断壮大的事实表明,恩施市经济各项指标已经处于全州龙头地位,经济总量排名进入全省县市第二方阵,进位速度全省第一。
在强劲的发展势头面前,如何实现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腾飞?州委常委、市委书记谭文骄说,就是要通过打造“仙居恩施”,建设八大生态走廊,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更大程度上缩小与全省、全国发达地区的差距,争取成为全省经济强市。
一
建设“仙居恩施”,打造八大生态走廊,规划必须先行。2010年8月,恩施市新农村办公室便组织编印了《打造“仙居恩施”建设八大生态走廊总体规划指导意见》,内容涉及基本情况、主题定位、建设原则、建设范围、民居风格、产业发展、生态绿化、资金安排、建设进度、功能设置、配套政策、步骤方法及规划示意图等,为具体制定八大生态走廊的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
这个《意见》中提出了“十二五”期内建设“仙居恩施”的发展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年均增长3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8%;城镇化率达到45%等等。
从《意见》中制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可以看出,建设“仙居恩施”,其主要内涵就是以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州城发展为龙头,提升市域经济实力,以八大生态走廊为骨架,突出特色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民居改造、生态公路、平安创建及文明工程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综合素质、生活水平和恩施对外开放形象,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城镇化,城市市民生活乡村化。八大生态走廊涵盖了全市17个乡镇(办事处),分别是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大龙潭——沐抚——大山顶——板桥一线。“恩施玉露”生态走廊:头道水——高拱桥——灯笼坝——戽口——谭家坝一线。“清江源”生态走廊:望城坡——茅坝槽——蒲家垭——瓦场坝——高桥坝一线。梭布垭生态走廊:竹园坡——鲁竹坝——石桥子——梭布垭——双河岭一线。“318”生态走廊:三河——熊家岩——朝阳坡——南里渡——崔家坝——沙地一线。“清江画廊”生态走廊:浑水河——华中药用植物园——渔塘坝——太山庙——石灰窑——红土古镇——红花淌石林一线。莲花池生态走廊:华硒生态园——七里坪——柳州城——莲花池——浑水河一线。小溪生态走廊:富尔山——小溪村——马鹿河——盛家坝一线。
2011年6月,《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2011—2015)》规划经市人民政府第三十九次常务会议通过。今年,在该市200万元财政支农资金支持下,“恩施玉露”、莲花池及“清江画廊”生态走廊规划工作正在分别落实,2011年8月底前可以完成初稿;清江源生态走廊规划,州烟草公司已形成若干节点规划,待规范完善后就可使用;小溪、“318”、梭布垭等生态走廊,所涉及的乡镇办事处及相关单位,已有部分区域规划。
二
“特色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民居改造、生态公路、平安创建及文明工程建设,其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综合素质、生活水平和恩施对外开放形象,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城镇化,城市市民生活乡村化,让本市居民生活得像‘神仙’,让外来游客体验恩施‘神仙’生活。”市长秦斌对八大生态走廊建设寄以厚望。
站在恩施大峡谷的旅游通道入口的花枝山茶叶有限公司门口,公司负责人刘小英欣喜不已,她说她正在生态走廊的打造中受益,公司所生产的花枝山茶叶以及全州的土特产品在她的旅游超市里赢得了游客与客商的青睐。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沿线的惠馨苑餐馆老板向子友3天的营业额就超过12000元,纯收入至少在4800元以上。仅在马者村向家坝小区,目前和向子友一样的农家乐餐厅已经建成10余家。
这是恩施市在产业发展上,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突出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指导的结果。目前,各条生态走廊均确定了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恩施玉露”生态走廊以发展茶叶、旅游经济为主;清江源生态走廊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清江画廊”生态走廊大力发展中草药休闲疗养保健业;“318”生态走廊以城郊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梭布垭生态走廊以梭布垭风景区为核心发展旅游业;莲花池生态走廊以城郊休闲农业为主;小溪生态走廊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龙头,发展餐饮、食宿等旅游服务业。八大生态走廊各显特色。
2011年,八大生态走廊线上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各示范村种植烟叶37910亩,占任务的112%。茶叶生产面积达97072亩,占乡镇办事处年初自订目标的74%;蔬菜69374亩,占任务的200%;药材35850亩,占任务的114%;以生猪为主的牲畜饲养量达13万头,占任务的33%,全市新发展农家乐40家。
三
7月,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沐抚境内的金银寨小区已初现雏形,该小区是特色集镇建设中的一个点。除此之外,该走廊所涉及的两乡镇,从鸭松溪、花枝山、屯堡乡集镇、马者、木贡沿线入手,在规划的指导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民居改造,将沿线民居风格统一规划为坡屋面、青瓦、木门窗等,融入土家吊脚楼杆栏式建筑等民族元素,房屋高度一般为两层半。
不仅仅是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在芭蕉侗族乡、白杨坪乡均掀起了特色民居改造的高潮。芭蕉侗族乡从2010年开始,按照“青瓦白墙木门窗”的侗族建筑风格,在九道水——筒车坝——戽口及灯笼坝——硒都茶城——寨湾——枫香坡一线率先启动特色民居改造,对新建房屋尽量向村组公路沿线集中,逐步形成居住小区;对改造的房屋,遵循协商自愿的原则,改装木门窗,增建飞檐翘角坡屋顶,在民居中注入侗族文化元素,打造侗乡风情寨。今年,该乡又确定了改造民居1056户的目标任务,目前已动工810户,完成254户。白杨坪乡今年将梭布垭生态走廊、“318”生态走廊沿线800户农户纳入特色民居改造范围。目前,在鲁竹坝、张家槽南里段效果初显。
无论各地怎样发挥,但在特色民居建设上,恩施市各乡镇始终坚持“三项原则”,抓好“五个环节”。同时,全市所有新建和改造的民居,主体风格体现“青瓦、白墙、花格窗”要求,突出土家吊脚楼元素。
恩施市新农村办公室统计,截至6月底,恩施市民居建设动工4396户,占全年总目标(5495户)的80%,完成2802户,完成率51%。在改造过程中,除了外墙要达到相关要求,该市还特别加强民居室内建设。通过加强民居室内和室外建设,使恩施市有条件的民居,在改造后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观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发展成为“民宿”、“农家乐”和“民居酒店”型产业,增加恩施市农村居民的收入和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农村围绕旅游业发展,实现农村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
在产业发展、特色民居改造的基础上,在八大生态走廊建设中,恩施市还特别加强了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恩施市突出了生态公路建设,加强全市路网的改造升级,做好道路两旁的绿化,实现生态绿色全覆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栽植绿化树木和经济林,激发社会造林绿化积极性。
今年上半年,八大生态走廊沿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内新修公路43公里,硬化公路13公里,维修公路268公里,完成“一池三改”1396户,解决安全饮水9138人,绿化山地170亩(仅为房前屋后的生态环境建设)。
与此同时,恩施市还加大了对八大生态走廊沿线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和项目的投入。2011年,市政府安排财政支农资金,在上年的基础上新增1000万元,用于八大生态走廊新农村建设。乡集镇垃圾处理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市直各部门也纷纷将重点项目倾斜到八大生态走廊。
清洁家园创建工作也在八大生态走廊沿线逐渐养成习惯。全市17个乡镇办的重点村已落实日常保洁员近150名,设置垃圾收集箱(点)约2800个,建设垃圾收集池800多座。舞阳坝街道办事处柳州城、芭蕉侗族乡戽口村、白果乡瓦场坝村等地,已建成垃圾焚烧炉4座,正在建设中的5座,其他的正在谋划之中。
如今,山水迷人、风情醉人、文化撩人的恩施大峡谷黄鹤楼、“恩施玉露”生态走廊沿线,绿油油的茶园、果园,廊檐飞翘的侗家小屋点缀于青山绿水间,婉转悠扬的鸟鸣伴着人们劳作的欢歌不时传入耳中,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生态走廊,正在成为山里人生活的乐园、外来人羡慕的仙境!
对本篇文章打分